第 13 章 真正認可(1 / 2)

大明小貪官 參果寶 3888 字 1個月前

一直到回了縣衙,汪、孫二人還處在震驚欽佩的複雜情緒之中,畢竟這個上官之前在他們眼裡不過是個能力平平、草根出身,撞了大運中了進士授了官的幸運兒而已,何曾見過他們家大人如此雷厲風行之舉動?

況且那安置流民的十策,就算是將府衙眾人集中在一起,討論上個三天三夜,也不過就是如此了,說不定還沒他家大人想的周全。

人說曹植七步成詩,已經是天才中的天才,而如今他們的知縣大人不過走了四五步路,就將安置流民的對策一一道來,這樣的人,難道能比那曹植差?

當了官了都知道,之前科舉考試時候寫的那些試帖詩,考的那些八股文,都是一些“花拳繡腿”而已,真的到了官位上,靠那些東西隻能諂媚一下上官,做一下歌功頌德之效,治理一方民生,要的可不是吟詩作對、風花雪月。

都說“外行看熱鬨,內行看門道”,汪、孫兩人自詡在整治地方民生上,算是內行,一個是他們已經混跡底層官場多年,比起剛剛坐上官位才兩年的秦知縣來說,他們雖然是下屬,但也是“前輩”,之前秦修文在很多事情上,就必須得仰仗他們。

在他們看來,秦修文這個知縣當的很是一般,可能才學方麵遠勝於他們,但是官場上的為人處事、處理具體的縣衙政務方麵,還有得學。

而如今,對方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他們這些做屬下的,竟然想不出比剛剛他們家大人更完善的方式去接納這些流民。

更為關鍵的是,這次的事情要是成了,秦知縣的官聲必定能上一個台階,再加上如今他在京城或有靠山,消息靈通,說不定明年的初考,就能得一個“稱職”的上等成績。屆時三年任滿,搞不好都不用在各地縣衙調任,直接就升遷了呢?

汪、孫兩人各自有各自的思量,但是不約而同地,對待秦修文的態度變得更加的恭敬,做事也勤勉了幾分,再不如之前的明麵上過的去,實際上散漫敷衍了。

畢竟之前他們以為像秦知縣這樣的官場人物,可能仗著年紀輕,能在官場上多混幾年,但是頂了天了到個地方官上的五品位置,那還是得秦修文命好,順風順水、不捅大簍子、不站錯隊的情況下才能到那個位置,稍微一個行差踏錯,那就是萬劫不複!

誰都心裡清楚,底層小官,最是容易背鍋,尤其是上頭沒人的小官。

可誰知道,自家大人是真人不露相,平日裡不顯山不露水,結果到了真正的關鍵時刻一出手,就讓他們目瞪口呆!

這樣的上峰,要能力有能力,要人脈也有人脈,跟著這樣的人混,那才是好處多多!

雖然此時此刻,汪、孫兩人還沒有下定決心徹底追隨秦修文,但是心裡已經開始真正認可了此人。

若是秦修文此時知道他們的所思所想,必然心中暗樂——自己哪裡來的京中靠山,不過是賺取一個信息差而已。

打死汪、孫二人都不敢信,所謂的馬上朝廷要派人來賑災之事,完全是秦修文自己推測出來的!

當秦修文確定那王義流就是潞王,又有錦衣衛千戶帶隊保護其安全之後,就知道朝廷必然是要給一個說法的。畢竟京中錦衣衛突然出現在衛輝府,而且已經顯出了行跡,並未喬裝也未掩飾,那就說明對方必須師出有名,否則定然會引起地方上的恐慌。而目前衛輝府的情況不容樂觀,在這個時候再引起恐慌,實屬不智。

所以必定有一個理由,能讓錦衣衛大搖大擺地進入到新鄉縣接人,再讓潞王混跡於其中——畢竟作為藩王的潞王,此刻是不應該出現在衛輝府的。潞王府尚未建成,潞王也並未就藩,按照大明朝對藩王的約束,他此刻隻能在京城待著。

這也很好解釋了為什麼潞王化名“王義流”之故,如果直接明晃晃地讓世人知道潞王離京了,那麼就是萬曆和李太後再疼寵他,都得被底下的大臣參死!屆時皇帝不懲處,都說不過去。

否則一旦開了這個頭,那彆的藩王是不是也可以隨便亂竄了?皇帝屁股下的龍椅還想不想坐穩了?

所以潞王離京一定不會是皇帝或者李太後允許的,大概率是他私自離京,而萬曆為了保護潞王的安危,派遣錦衣衛千戶帶隊人馬來新鄉縣接潞王,就自然要有個說法。

在此時此刻,什麼說法,比賑災更加的理由充分?

這樣一來,潞王可在暗,錦衣衛在明,假裝是派了人馬保護賑災官員的,實際上則是暗中保護潞王的。

各中關竅,也是在秦修文早上起來,感覺自己腦內一清後,逐條逐條分析出來的。

秦修文並沒有對自己的分析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是隻要有了九成把握,就要好好去利用一番。

這是秦修文的一貫特質,在股票市場上他就是這樣的風格,邏輯縝密,思維嚴謹,一旦看準哪支股票,就會高倉位買入,或在做出判斷後,及時斷尾求生賣出,毫不留戀。

他的行事作風就是這般狠辣果決,心智堅定,從來都自信於自己的判斷,偶爾有失誤,也會在失誤中不斷學習進步,這才是他能在現代混出頭的原因——做他們金融這一行的,多少國內外名校大學生投身其中,真正能做到財務自由的又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