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是出於私心 不完全是出……(1 / 1)

不完全是出於私心

夏目漱石的小說《心》中的老師,一直深感自責與內疚,究其原因,他自己覺得完全是自己私心造成了K的自殺,老師覺得自己是一個殺人犯,既毀了K的一生,也毀了自己的一生,讓自己在自我譴責與懺悔中度過一生。

其實,造成這種後果不完全是出於人的自私。我覺得首先應該是性格上的原因。老師喜歡上了房東的女兒,但是一直沒有勇氣去表白,去追求婚姻。後來K也喜歡上了房東女兒。由於兩個性格差異,K善於大膽表達與追求自己的幸福。他經常約房東小姐去散步,經常與小姐聊天,經常在日常生活中關照小姐,對於愛情敢於去追求。而老師呢?喜歡一個人往往隻悶在心裡,遲遲不敢表達。有時候下定決心明天一定要去表白,但總是缺乏勇氣,住往拖了一兩個星期還沒有表白出來,最後乾脆不了了之。但是,看到好友K去追求小姐,老師又感到極端痛苦,心裡很嫉妒。當聽到K說心裡十分喜歡小姐的話,老師焦急萬分,終於趕在前麵去求了婚。

這兩個人對愛情與婚姻的不同態度主要是性格使然。如果老師慢一步去求婚,那麼肯定是朋友與小姐結婚了,那麼受傷害肯定是老師自己了。他們兩個人是一對競爭對手,看誰也表白,誰也主動,誰就占據先機了。

其次,家庭環境也有一定影響。K失去了養家的經濟資助,又與自家斷絕了來往。他的親人都在,但親情都沒有了。隻有老師在同情他,資助他。偏偏自尊心又強,不願意接受彆人的照顧。這些都是K苦悶的原因,加上失戀,最終讓他精神崩潰。

最後,老師一直沒有勇氣直麵人生,不敢與K進行推心置腹地談話,沒有真誠地向朋友道歉,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K的精神負擔,但這應該不是主要原因。

總之,K的絕望不完全是老師個人的私心造成的,老師應該負有責任,但不應該負主要責任。作為朋友,覺得失去道義,深感內疚與不安,但沒必要一輩子都走不出這個陰影而影響了與小姐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