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 2)

題外話:我也覺得乾隆不要也罷~~

個人覺得康熙對太子也不是太偏心,這從史實中可以看的出來,康熙立太子是有政治原因的。其一:因為當時南方叛亂,國家政治軍事混亂,而皇後又因生胤礽難產而死,為了穩固朝政民心;其二:強化皇權,削弱旗權【八旗貴族的權力,如: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鑲黃旗)、鼇拜(鑲黃旗)】的需要;其三:康熙帝與這位早逝的皇後感情很深。因此,康熙於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立一歲半的胤礽為皇太子。而既然已經立了皇太子自然不可能簡單的就廢除,所以康熙對太子的成長當然會比對其他皇子要更關心些,這就體現在康熙與皇太子胤礽之間長達近40年的相處,教育上。以下史實說明:

【康熙是位學識淵博之人,對於自己未來的接班人寄予了很高期望,為此他親自厘定了全麵、周密的方針與步驟,當皇太子胤礽還很年幼時,便開始了對他的精心培育。康熙帝特彆關心皇太子的成長,比對眾皇子的教育傾注了更多的心血.胤礽六歲以前,是由皇父“親教之讀書”。據有關史料記載,康熙“在宮中親為東宮講授四書五經,每日禦門聽政之前,必另將前一日所授書背誦,複講一過,務精熟貫通乃已”(章乃煒、王藹人編纂《清宮述聞》)。胤礽六歲時,皇帝為他選擇了名儒張英、李光地、熊賜履為師,稍長,又特召江寧巡撫、著名理學家湯斌為詹事府詹事,胤礽學業進步很快,他能熟練使用滿、漢、蒙三種語言,馬上功夫出眾,能左右開弓,儒家基本經典亦能粗通。   康熙二十五年閏四月,13歲的胤礽在剛剛竣工的文華殿為滿漢大臣講學,此後,胤礽曾多次在文武大臣麵前講解儒家經典,因已苦學多年,又經過反複訓練,少年太子毫不怯場,深得眾人讚譽。太子稍長,康熙向他傳授治國之道,教導皇太子以祖宗為楷模,守成基業;又傳授經史,借鑒曆史經驗,體察人心向背,並帶他外出視察。   皇太子天資聰穎,學業進步很快。史載:皇太子“通滿、漢文字,嫻騎射,從上行幸,賡詠斐然”(《清史稿》卷二二〇《允礽傳》)。而且身體健壯,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康熙帝非常喜愛。委以重任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三次親征噶爾丹,先後有十多個月的時間不在京城,他命22歲的皇太子胤礽坐鎮京師處理朝政:“代行郊祀禮;各部院奏章,聽皇太子處理;事重要,諸大臣議定,啟皇太子。”(《清聖祖實錄》卷一七一)由於皇太子不負眾望,克儘厥職,“舉朝皆稱皇太子之善”(《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康熙帝也很滿意,他給皇太子的朱批說:“皇太子所問,甚周密而詳儘,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與朕心相同,朕不勝喜悅。且汝居京師,辦理政務,如泰山之固,故朕在邊外,心意舒暢,事無煩擾,多日優閒,冀此豈易得乎?朕之福澤,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儘孝以事父,凡事皆誠懇敦切,朕亦願爾年齡遐遠,子孫亦若爾之如此儘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爾諸事謹慎,故書此以寄。”(《宮中檔康熙朝奏折》第八輯《滿文諭折》)這個時期,皇太子已經進入青年時期,康熙帝開始在實踐中鍛煉他,對他充分信任,寄予莫大希望。】

康熙對胤禩的感情或者說康熙對其他皇子的感情也沒那麼薄弱,與太子相比他們都少了那一層政治保護。也以史實說明下:

其一:胤禩出生後,康熙嫌衛氏出身低微,將他交由大阿哥胤禔之母、惠妃那拉氏教養。

其二:康熙於三十七年三月初二日第一次分封皇子時,他便與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一同受封為貝勒,為當時年齡最幼者。此後又多次受康熙指派,適其出塞時與皇三子胤祉一同辦理政務。

其三: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七日(是年九月初四日拘執太子),康熙令留京的胤禩署內務府總管事。這是個非常重要的職位,尤其在當時諱暗不明、滿朝震動的情況下,更是體現出康熙對他非同一般的信任與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