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章 收流民,八百裡加急朝廷……(2 / 2)

流民嘛!活不過就死,反正大業最多的便是人了,隻要能明哲保身,不是因為自己因治下不嚴獲罪朝廷就好。

大業哪年災情不死個數百萬百姓的,還見得少了嗎?但前提是這種災難不發生在自己治下。

那災情在哪就無所謂了。

秉持著這種想法的官員很多,周毅雖然明白他們明哲保身的想法,但也不忍眼睜睜的看著數百萬百姓死在眼前而無動於衷。

這不是史書上寥寥一筆略過的數字,而是活生生的人,身處這個朝代周毅才明白每個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勤勞樸實的百姓更甚。

他們辛辛苦苦所求的不過是一口飽飯而已,災難失去的不是人命,而是支撐大業基業的血液。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可惜這個以皇權為主的封建朝代卻不懂。

在周毅看來西北有豐富的礦產和廣褒的土地,未來隻要有他手裡的兵工廠,發展起來大有可期。

這個時候的西北還屬於世人口中的荒涼地段,人口少土地多,未來完全可以開墾種植產出大量的糧食。

以後西北這個地方乃至整個陝西可是後世有名的麵食大省的,小麥產量居全國第一。

這可是個寶地啊,隻要弄些流民回來大搞基建,日後完全可以開發成全大業首屈一指的發達富裕城鎮。

到時候對上韃子,他也不怕看朝廷的臉色打仗。

朝廷那點可憐的爛穀子餉糧,他還不稀罕要。

吃了他的糧就是他的兵,等到這些被他養肥了的士兵朝廷要在調走,他們還樂意嗎?

相比那些死腦筋的忠君將領,周毅還是對這些好引導的底層士兵比較感興趣的,所以他治下的小將領也多以底層士兵為主。

就是為了潛移默化淡化他們對朝廷的影響,從而對他優越的待遇和公平的升遷,和對比朝廷單純的保家衛國思想,一切以漢庭王朝崛起光複漢朝江山為已任的治軍理念所打動,從而忠於他一人。

周毅雖沒明說但推出給將士們灌輸的理念處處都是忠國不忠軍的思想,這一點蒙昧的將士們不懂,其他人也挑不出毛病。

現階段將士們還是以抵禦韃子為主,其他的以後再說。

在收到來自西北省地的府衙分憂手書時這些流民駐紮的地方官員感動的都快哭了。

立馬激動熱情的迎接這位來自帶著糧食過來賑災的西北官員小將,出動官兵親自幫著到流民的安置點,告訴宣傳那裡駐紮的流民,有地方去了,活路來了,想吃糧食的流民都跟可以喝完了粥跟著這位官人走。

去了就能活下來了,當然因為瘟疫流竄的災民早就被瘟疫給滅掉了,也根本就支撐不到這裡活不到現在,因為官府當機立斷隔離村莊統一銷毀的決斷成功阻攔了不少瘟疫的蔓延,雖血腥但也的的確確是控製了瘟疫。

也不能指責當地官員枉顧人命,特殊情況特殊處理,在古代瘟疫就意味著巨大的災難,當權者往往第一時間會不惜一切代價消除這個隱患,其後才是解決賑災的事。

所以古代災難過程中動輒就死傷數十萬的驚人傷亡也是有原因的,雖然在周毅看來鼠疫也並非是完全不可救的瘟疫,不一定非要全封殺掩埋了患疫病的百姓才能徹底控製疫病。

但在古代生產力極低的現狀下朝廷當然是不可能耗費巨量的人力物力來拯救沒什麼用的百姓的。

和這個朝代的官員一樣,朝廷也認為百姓像雜草,吹風吹又生,大業最不缺的就是人了。

殊不知這種思想才是最愚蠢無知的,但在古代鼠疫也確實沒有太好的辦法解決。

但周毅有係統醫藥實驗室剛解鎖的磺胺抗生素,係統也可以功勳點購買,也可以用現實金融體量銀錢來購買,控製疫病完全不是問題。

他不怕引進的流民會引發疫情大爆發,事實上在決定這個事情的時候,周毅就和周坦周武提前預定好了一係列措施,保證不會讓到來的流民接觸到西北城內的百姓。

流民接回來還要居中一個地點隔離一個月,等到完全確認了安全才會安排流民開荒,到指定的地點乾活計。

這期間施粥所消耗的糧食也都由周毅負責,誰叫他糧食多呢。

雖說他主動為朝廷分憂的心是好的,但周坦也不會任由他胡鬨,沒有完全的準備是不會答應周毅的建議的。

事實上周毅一直再以自己的行動和遠超同齡人的見識智慧來證明自己的,周坦雖心思複雜但也接受了自己兒子能力的事實。

很多事情現在都會詢問下周毅的見解,足以見周坦如今對大兒超脫世俗,不凡見識的重視。

之所以周毅不在當地選擇隔離完了在帶著百姓回來的原因,也是因為那樣隻會吸引源源不斷前來活命的流民,嚴重會拖慢隊伍的速度。

到時候好事就變了壞事,周毅也不可能會犯這種錯誤。

考慮到流民投奔的途中會因為饑餓倒下,很有可能會走不到西北,周毅在流民到西北的過程中沿路設置了數個粥棚,吃過糧食的百姓駐守的官兵會提醒他們繼續向前。

不用擔心流民駐足不前賴在粥棚不走的現象出現,當然拿著步木倉大刀的官兵也不是吃素的。

周武已經撥了近萬士兵給他全部配置火力訓練,拿著大刀身強力壯威風凜凜的官兵足以震懾住那些不願前往鬨事的流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