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期獨自進院,進入院子便可以看見有一間禪房,寫著“方丈”二字,應該就是此處。林佳期走到禪房門口推門進入,入眼便可看見堂前的蒲團上,坐著一個長須花白慈眉善目的和尚,此時正在閉目誦經,看樣子差不多五六十歲的年紀。
回想原身,十八歲與玄慈相遇,如今二十八歲,可見她與玄慈之間,有著二三十歲的年紀差距。那麼,原身看上玄慈絕不會是一見鐘情,是感激、是崇拜、是依賴。
一十八歲的原身,她還沒有背上“惡人”之名,初出江湖,天真爛漫,傻白甜指數可達五星,相信任何一個有心人,隻要對她稍加關心,都有可能“騙”得她芳心暗許。何況麵對的是對自家有恩,武功高強,有本領、有地位之人。因此,原身對玄慈產生了不可抗拒的欽慕之心,哪怕對方是高僧,也要違背人倫法理,和對方走在一起。
反觀玄慈,失足墜落紅塵肯定是一時衝動,一開始對原身應該是有真情的。原著裡,玄慈臨死前對原身說:“你又非佛門女尼,堪不破愛欲何罪之有?”這句話說明原身不是佛門女尼,堪不破愛欲是沒有罪的,而玄慈作為佛門高僧,沒堪破愛欲是有罪的。由這句話可見,玄慈表明了自己當年沒堪破愛欲,喜歡上了原身,才破了戒!
但也僅僅是一時喜歡而已,林佳期認為玄慈是無情的,在他的心裡隻要少林寺才是最重要的。玄慈為了少林寺方丈之位離開了原身,即使得知原身給他生了個兒子,又因被偷而變得瘋瘋癲癲,四處作惡,濫殺無辜嬰兒也不出麵阻止。因為玄慈擔心暴露他自己,給少林寺蒙羞。
玄慈二十多年不與原身聯係,最後相認還沒幾分鐘又立刻自殺,根本不管原身和虛竹的感受,為了少林清譽玄慈用自己的死來維護,但也證明玄慈對原身和虛竹的無情。
對朋友玄慈一樣無情,蕭遠山在大肆殺戮知情人的時候,玄慈肯定是知道這些事情,也知道這些事情的原因。但是他沒有站出來告訴彆人自己是帶頭大哥,而是放任那些自己昔日的生死之交被蕭遠山殺戮。他所做的一切,隻為維護少林的清譽,哪怕是犧牲一切,包括他自己也在所不惜。
林佳期的思緒百轉千回,同時她也在打量玄慈。同樣的,玄慈也在打量林佳期,當然,玄慈隻以為打量的是“葉玉兒”。
放下兜帽的林佳期露出清麗秀美的麵容,臉還是那張臉,但又說不出哪裡不一樣。跟十年前的原主相比,如今的林佳期成熟、自信、氣質非凡,既有功法的加成,又因林佳期自身經曆特殊。
且如今的林佳期內力高深莫測,氣息悠長。玄慈沒想到,幾年時間就能讓一個人變化這麼大。玄慈不認為除了葉二娘之外還有其他人知曉那段過去,所以他想可能是葉二娘這些年遇到了什麼奇遇,哪裡會懷疑是彆人冒充的呢。
“阿彌陀佛,二娘,多年前江湖傳言你被歹人所傷,重傷不愈。還有一個兒子,他?”
林佳期環顧四周,也沒個椅子,隻得站著說話:“方丈,當年確實有此事,除了我沒死,其他都是真的。”
聽到林佳期的回答,玄慈心裡明白,看來自己果真有個兒子,隻是可惜,被人搶走了。他哪知孩子與他近在咫尺卻不相識,關於這一點,林佳期也不會主動告知。
畢竟,林佳期不想事情變得更複雜,她唯一的目的就是悄悄帶走虛竹即可。
玄慈勸慰林佳期不必傷心:“這就是命,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你也不必太傷心了。自從聽聞江湖傳言,老衲真以為你已不在世間,這些年心裡一直對你們母子心存愧疚。距當年離彆已過去多年,即使發生那樣的事你也沒有上門找老衲求助,如今卻突然到訪,所為何事?”
玄慈說他心中有愧,但林佳期卻不敢苟同。如果真有愧疚,在原著裡為什麼不拉拔葉二娘,在葉二娘到處偷搶彆人的孩子時,害死那麼多無辜的孩子時,為什麼不出麵阻止?讓一個好好的人變得瘋魔。不是說出家人慈悲為懷嗎?怎麼對得起那些失去孩子的無辜家庭。
林佳期內心不屑,但麵上不顯:“方丈你說我好好的養孩子為什麼會突然被搶?他小小的人兒不可能得罪了誰,卻遭此大難。到底是因為我,還是因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