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 同框的帝國雙璧(1 / 2)

唉,聽完劉徹和衛青之間的對話,劉挽知道,哪怕是史書上記載打得匈奴丟盔卸甲,四竄而逃的漢武帝時期的大漢鐵騎,在剛開始的時候劉徹也須避之鋒芒,和漢初的幾代帝王一樣,選擇和親以圖發展。

劉挽心下長長一歎,匈奴進犯邊境,擾得百姓不得安寧一事,但凡有點血性的王朝都無法接受那麼一個情況無限延長。求和認慫一事,古往今來做得最順手的莫過於大慫,其餘的王朝,凡當政者有一丁點家國天下百姓,都會想方設法解決邊境問題。

勢不如人忍一忍,誰都能體諒,也都能理解,可是絕不能一直忍讓退卻。

劉徹心裡早對匈奴不滿之極,不過是因為實力不夠,不願意貿然出擊,反而讓自身落於下風。既為帝王,為國出擊,不動則矣,動,須做好萬全的準備。

實話,在保家衛國的事情上,中華兒女從骨子裡有著同樣的信念,為國出一份微薄之力都是好的。

可惜,劉挽瞅著自己的小身板,很是惋惜於年齡太小的自己,竟然錯過出擊匈奴,揚華夏之威的機會。所以,傳說中的霍去病霍小將軍為啥還不出現,說好的漢武帝對他十分寵愛,要親自教他兵法,人到現在都沒有露過麵,寵什麼愛?

劉挽星星眼的盼著霍去病的出現。眼下宮中最大的事莫過於選誰和親匈奴。

對此,劉挽有意識的忽略。

遠嫁和親的人,此一去生死未卜,劉挽都沒敢問問,和親匈奴的那些漢朝公主們,她們有多少是活了下來了?又有多少在異國他鄉飽受屈辱而死。

想指責劉徹竟然也不可避免的跟其他帝王一樣選擇和親以達到迷惑匈奴的目的,為此將遠嫁之人的生死拋之腦後?

有時候事實就是那麼殘忍,舍一人而保邊境哪怕一時的太平,對一人不利,利於千千萬萬人,最終都不得不做下這樣的決定。

選擇和親的宮女一事是王娡這位太後操辦的,同樣的事王娡不是第一回做,畢竟匈奴請和親在漢景帝一朝是也曾有過,那個時候負責的人也是王娡。

母以子貴,子以母貴,王娡費心讓兒子成為太子之後,她也如願以償的成為皇後,太後。

宮中諸事,從前竇猗房在時,王娡處處被壓製著,凡事都得征詢竇猗房的主意,多好一個兒媳。

如今她不需要再做一個好兒媳了,她要展示作為太後的威嚴,她要讓天下人知道,竇猗房這位太皇太後去了,她,大漢太後的存在。

王娡大張旗鼓的選公主,隱約間,劉挽幾回注意到劉徹在聽到此事時所流露出的不悅。

和親是不得已而為之,用一個女人換取大漢所謂的和平,無論這件事在彆人看來如何,對劉徹而言都不是他認為最好的選擇,而是不得已的選擇。

大張旗鼓選人,莫不是有誰覺得大漢須得跟匈奴和親一事算是好事?鬨得人儘皆知,以令國中上下都覺得,匈奴打不得,一代又一代的帝王終是選擇忍讓著,退卻著,百姓們都看不到希望。

“為我大漢和親之女,你備些東西送過去。”劉徹縱然略有不滿,不過是些細微的表情變化,並沒有宣之於口,倒是叮囑衛子夫有些事該做須得去做。

“是。待太後擇定人選,妾會備禮送上。”衛子夫以為劉徹特意提醒她或許有彆的意思,仔細打量劉徹的神色又可以確定,劉徹單純或許隻是覺得對於遠嫁和親的人有些愧疚,大漢在此時不能不和親,唯有儘可能彌補。

最終,和親一事板上釘釘,送親的隊伍很是浩大,然而和親一事後,劉挽分明感受得到劉徹渾身上下散發的低壓。

唉,其實作為帝王也有很多的無奈是吧。

“待我長大以後,我定要踏平匈奴,叫我大漢的女子再無須為大漢遠嫁和親。”

宮裡上上下下都在議論宮中和親一事,縱然大漢以公主的身份讓那位宮女出嫁,誰也不會覺得單純隻有榮譽。此去萬裡,風俗不同,言語不通,想憑大漢公主的身份在匈奴立足,難。

劉挽聽著底下的人噓唏的提起和親的宮女,心裡想的是,一個個都彆討論了,萬一要是不小心讓劉徹聽到,隻會讓劉徹的心情更不好!那對宮裡的人都不是好事。

可惜她太小,沒辦法警告誰,不會走路的孩子,話也說不利索,很是讓人鬱悶。